我跟你说,这事儿真是让人上火。前几天,网上又炸开锅了,说的是咱们中国的一个高端中餐品牌,在东京开的分店出了点幺蛾子。一位中国游客,好不容易在那家叫新荣记的餐厅订了个位置,本想着大饱口福一番,结果吃完直接气到肚子疼。怎么回事呢?原来啊,人家日本客人桌上摆着热腾腾的大闸蟹和香喷喷的煲仔饭,可这位老哥却被告知哎呀,大闸蟹过季啦,然后就给端了一碗白米饭。这差距,也太大了吧!
更离谱的是,当这位顾客去找经理理论的时候,那态度别提多阴阳怪气了。不但没有好好解释,还用一种敷衍的腔调打发他走。这服务水平,我真心想问一句:这是看不起谁呢?有人可能会说,这是不是只是一次小失误?可从网友爆料来看,类似的问题不是第一次发生,而是反复出现。这种区别对待,让不少国人都觉得自己像局外人一样,被自家的品牌晾在了一边。
要我说,这背后藏着的问题,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。从表面上看,是菜单上的双标问题,但深挖一下,其实是一种心理作祟有些企业啊,总觉得外国市场才是高端消费群体,为了讨好他们,不惜冷落咱们自己的消费者。我朋友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就是:崇洋媚外这种病,一旦犯起来,很难治。新荣记这一波操作,就显得特别典型。他们可能认为,只要抱住日本市场的大腿,就能顺利站稳脚跟,可实际上,他们忘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儿支撑这个品牌走到今天的人,还是那些一直支持它发展的国内消费者。
其实,我一点也不反对中餐国际化,相反,我还挺骄傲地告诉身边外国朋友,中餐绝对够格成为世界级美食。但关键在于,我们不能靠跪舔别人换取认可啊!文化输出本该是一场平等交流,用实力证明价值,而不是通过低三下四博同情或者迎合特定国家口味。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丢掉,那再贵价、再讲究排场,也没啥意义,对吧?
有人或许会问,那为什么他们非要搞成这样?简单来说,有两方面原因:第一,就是刚才提到的文化自卑心理。有些老板总担心,中国菜如果做得太接地气,会显得不上档次,于是拼命往西方饮食标准靠拢,以为这样才能彰显所谓高级感。但实际上,这是彻头彻尾的不自信表现。第二,则是利益驱动使然。在国外经营确实不易,为吸引更多当地客户,他们选择牺牲部分原则,希望以此拉拢舆论。然而这么一折腾,不仅伤害了国内粉丝,还让人质疑其初心到底是什么。
不过话又说回来,新荣记事件并不仅仅停留在菜单和服务层面的双标,更大的问题,是思想上的缺失。一句不好听的话就是,你把自己当成附庸,自然也就无法赢得真正持久的发展机会。有网友留言时酸溜溜地说道:果然还是狗眼看人低。虽然刺耳,但不得不承认,这类现象确实映射出一些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时急功近利的小算盘。而这种轻视同胞消费者权益、跪求海外认可的方法,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。
讲道理,中餐出海并不是一天两天的新课题,从早年的川菜馆,到后来各种改良版粤菜、西北风味小吃,每一步都是摸爬滚打积累出来经验教训。但是我们回头看看成功案例,比如美国唐人街里的百年老店,它们之所以受欢迎,并不是因为放弃传统特色去迎合西方胃口,而恰恰相反,是因为坚持自身特点,同时用精湛技艺征服挑剔味蕾。所以啊,如果咱们真的希望将中餐推向世界舞台,那么首先需要明白一点:立足自身文化优势,然后结合全球化趋势创新发展,而不是盲目调整姿态配合别人喜好。
我举个例子好了,日本寿司凭什么能横扫全世界?难道每个国家都有天然喜欢生鱼片的人吗?当然不是。他们能够做到这点,全因其始终保持核心理念,即便为了适应某些地区需求稍作改变,但不会违背根本初衷。同样道理,如果哪天法国料理突然决定取消红酒和奶酪,仅为满足亚洲人口味,那估计很快就凉透。因此,中国菜未来一定要学会保护属于我们的独特性,同时大胆借鉴先进管理模式,用软硬兼施策略打开更多潜力市场。
总结下来,新荣记事件带来的警示非常清晰:中国品牌若想屹立潮头,需要牢牢记住三件事尊重客户、坚守底线以及坚定文化自信。当然啦,我们也希望这些风波中的主角可以及时意识错误,通过提升内部管理与沟通能力重新赢回大众信任,否则,下次可没人愿意买账喽!
参考信息来源:微博 热搜关键词 新荣记 东京
